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本站  时间:2009-03-20 00:00:00  

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跃华

    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我国2009年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与监督职能,继续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我们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这一高度,切实把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水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10、全省的1/2,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坚持“留住天上水,拦蓄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逐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水资源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先后修订了《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和《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职能,全面实施了取水许可、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以及超定额累进加价等水资源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实践区域总量控制、微观定额管理的计划用水管理新模式和用水节水评估制度。

    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不断加强。组织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郑州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和《郑州市城市规划区地下水功能区划》等规划,并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地下水、尖岗水库等四个地表水水源地进行动态监测和监控,初步形成了郑州市水资源地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公报、地下水动态简报等水资源信息发布工作得到加强。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按照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加快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工程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创建了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近150个,累计兴建循环水利用工程100项、雨水利用工程25个、中水回用工程35个、节水型器具项目改造50个,年设计节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02%,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了30.36立方米。

    水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完成了水功能区划,核定了水域纳污能力,强化了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监测,统筹取水许可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和行政审批,促进了节水减排和水资源保护,编制完成了《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开展了贾鲁河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制定了《郑州市地下水三年压采方案》,不断加大对地下水回灌力度,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的持续下降。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初步实现了城乡部分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加快以“水通、水清、水美”为目标的生态水系规划和建设,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利建设和管理良性运行机制。

    二、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新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思路上来,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要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三要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四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管理的根本方法,五要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六要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当前我们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为适应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要加快推进六个转变,即: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三、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完善并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执法监督。要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结合我市水资源管理现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抓好水资源配置。一要落实我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使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要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全面推行取水总量控制。三要实行严格的取用水管理。要按照总量控制指标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实行年度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争取2010年使计划用水管理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四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搞好初始水权分配的基础上,加快水权转让制度建设,推进计划用水指标水权转让。五要切实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增强水资源管理在政府宏观决策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六要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确保足额征收、足额上缴、规范使用。七要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健全调度机制和手段,保障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发布《郑州市城市抗旱应急供水预案》,提高城市抗旱应急供水能力。

    第二,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要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强化节水“三同时”管理,建立健全节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要以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验收为契机,着力抓好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灌区创建。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以每年创建30个节水型单位为目标,力争到2010年完成200个单位的创建任务。三要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产品。2010年前将同市技术监督局联建的省级节水器具检测站建成国家级授权的检测站,力争完成200个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对外发布工作。四要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

    第三,以水功能区管理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二要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按《河南省水利厅关于组织开展全省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的通知》(豫水政资[2008]4号文)“统一监测对象、统一监测内容、统一监测范围、统一监测频次和统一监测时间”要求,组织开展对我市30个水功能区和69个主要入河排污口的水资源质量监测工作。三要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对不符合生态用水指标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取水许可。四要切实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认真落实《郑州市地下水三年压采方案》,到2010年结合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实行水源置换压采地下水5230万立方米,并确保压采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第四,以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方向,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立“一龙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城乡水资源,统筹水源地建设、防洪、取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

    第五,以加强执法监督为保障,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涉水法规,规范行政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使用、节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等制度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等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第六,以强化基础工作为抓手,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和完善水资源监控体系。启动六县(市)、上街区较大用水户水量监测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立起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体系。加强对取用水户取水、入河排污口的计量监控设施建设。抓紧完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成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同时,做好水资源统计及信息发布工作。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行为。

    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为推动新时期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