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秋收遇连阴雨,玉米在地里发潮、在场院发霉,一年的辛苦就打了水漂。今年有了这台‘烘干神器’,湿粮拉来很快就能变干粮,不光颗粒归仓,咱村集体还多了20多万收入!”荥阳市王村镇段坊移民村村民张大爷站在轰鸣的谷物干燥机旁,看着刚烘干的金黄玉米源源不断输出,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场跨越阴雨的“抢收战”,让荥阳市移民后扶资金扶持的谷物干燥机项目成为了村民口中实打实的“民心工程”。
今年秋收时节,荥阳市遭遇持续降雨天气,田间湿度居高不下,已收割的谷物若不能及时干燥,霉变风险陡增,给移民村秋收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全村千余亩玉米集中成熟,连续数周的阴雨让湿粮含水率超过30%,要是靠传统晾晒根本来不及。还好在关键时刻,村头的谷物干燥机项目派上了大用场。”段坊移民村党支部书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
这台让村民安心的“硬核装备”,正是荥阳市利用2023年度移民后扶资金打造的惠民项目。为切实解决移民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难题,为粮食安全工作提供坚实保障,提升移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荥阳市移民管理部门未雨绸缪,精准施策,投入40余万元移民后扶资金,在王村镇段坊移民村建成了集谷物烘干、清选于一体的现代化干燥处理中心,配备的大型谷物干燥机日烘干能力达50吨,可满足该村及周边粮食干燥需求。项目从规划到建成全程征求村民意见,选址紧邻田间主干道,方便村民运输湿粮,还配备了数名专业操作员,实行轮班作业,确保“人停机不停”。
“机器开起来后,我们每天凌晨就开始接收村民的湿粮,过磅、卸粮、烘干、装袋一条龙服务,烘干后的粮食含水率稳定在14%以下,完全符合仓储标准。”一位机器操作员介绍道。降雨最集中的10来天里,干燥机累计处理湿粮480余吨,相当于为村民挽回粮食损失近50吨。村民杨某算了一笔账:他家8亩地收了6000公斤湿玉米,往年露天晾晒至少损失10%,今年通过干燥机处理仅损耗2%,还节省了雇人翻晒的人工成本,每亩多增收近200元。
除了守护粮食安全,干燥机项目更成为该移民村集体经济的“增收引擎”。项目采取“保本微利”运营模式,对本村移民村民收取低于市场价20%的烘干费用,对外村农户提供市场化服务。截至目前,该项目共服务农户300余户,实现运营收益20余万元。“这笔收益已经纳入村集体账户,计划用于村内各项发展建设支出,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该村支部书记拿着收益台账介绍道。
谷物干燥机项目的亮眼成效,是荥阳乃至郑州全市移民后扶工作精准发力的缩影。近五年来,郑州市移民管理部门始终坚持“以移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移民后扶资金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提升、移民特色产业培育等民生领域倾斜,先后建成灌溉机井、果蔬保鲜库、农产品种植基地等惠民设施和产业项目近600余项,既改善了移民群众生活质量,更带动移民村集体增收不断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移民群众急难愁盼,谋划更多接地气、惠民生的好项目,让移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郑州市移民管理部门表示。
雨后初晴,阳光洒在烘干后的谷物上泛起金色光泽。轰鸣的干燥机渐渐停歇,但移民后扶政策带来的民生温度,正温暖着每个移民家庭的心,也将持续为全市乡村振兴新局面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