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学习王树山厅长《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开创河南水保生态建设新局面》的通知
来源:本站  时间:2012-07-14 00:00:00  


    2012年7月5日,《中国水利报》刊登了省水利厅王树山厅长访谈录《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开创河南水保生态建设新局面》,全面介绍了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与经验,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做出了回答。7月12日,河南省水利厅下发了关于学习《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开创河南水保生态建设新局面》的通知,请各县(市)水务局、区农委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努力提高水土保持意识,转变工作理念,不断拓宽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强化监督检查,大力发展生态水利,保障生态安全,建设秀美家园。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开创河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访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树山 
                           本报记者 董一鸣 杨沙平
核心提示:在水利部刚刚公布的第四批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名单中,河南省新增3个,总数达到8个,占全国总数的1/10;其中3个园区被教育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实践基地,占全国总数的1/8。双双居全国第一。
河南水土保持工作有哪些经验?新形势下河南水保又将如何实现新的突破?笔者近日专访了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树山。
记者:多年来,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独特的“河南模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树山:多年来,河南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得益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水利部以及水利部各流域机构的精心指导,得益于省直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省各级水利水务部门的共同努力。
  总体来看,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水土保持领域进一步拓宽。全省各地围绕城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市中心和周边地区先后建设了一批生态园区。着力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投入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治理大户给予鼓励。
  二是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自2011年3月1日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召开了全省视频会议,对全省学习贯彻新水土保持法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同时,全省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各种媒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各级水保人员的监督执法能力,增强了全民水保意识。
  三是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河南省、市、县三级联动,依法加大查处力度,遏制乱挖、乱采、乱弃、乱倒等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行为。各级水利部门还积极与发改、国土、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从项目的立项审批等环节把关,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认真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
  四是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先后修改完善了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二期规划,完成了坡改梯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排查摸底及相关设计,完成了水保普查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基础数据收集上报等工作。
  五是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快速推进。进一步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先后下发了12个指导性文件,对项目实施跟踪督导。在去年水利部组织的国家预算内水土保持建设项目考评中,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淤地坝建设等重点工程,以其施工进度快、建设质量好,受到高度评价,被评为总体优良。其中,2010年商城县坡改梯综合试点工程获得了全国最高分。
记者:目前,河南水利各项工作均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南水土保持工作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王树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全面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当前,河南水土保持工作改革发展有以下有利条件: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河南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和生态河南建设战略目标。卢展工书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等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明确了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二是人民群众充满期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往往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对良好宜居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热切期盼,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是法律支持力度加大。去年施行的新水土保持法,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规定把水土保持修复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明确了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规定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作为一项独立行政许可,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权力,加大了对各类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突出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支撑。
  四是外部环境不断优化。随着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河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迎来很好的发展机遇。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黄土高原综合整治将全面启动,革命老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围将不断扩大,坡耕地改造试点县、国家重点项目区和淤地坝建设投资也将有大的增加,为河南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河南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7.9万平方公里山丘区面积中,有6.06万平方公里不同程度的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目前尚有2.65万平方公里山丘区、0.98万平方公里的风沙区面积以及1100万亩坡耕地亟须整治,已初步治理的3.4万平方公里,也还存在标准低、防护体系不完善、自然损坏等问题;另一方面,乱开、乱挖、乱弃、乱倒,破坏生态环境,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问题还屡禁不止。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水土保持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期盼还不相适应。鼓励社会投入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执法能力相对薄弱,规划体系、标准规范、科技支撑和队伍建设等行业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记者:河南水土保持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下一步,水土保持工作将如何开展?
  王树山:根据水利部和省政府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水土保持工作要明确一个总体要求和坚持六项工作原则。
  一个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六项工作原则是:一要坚持立足省情,科学发展。不断深化丰富水土流失防治理念和实践。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既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青山绿水,也要解决农民生计,促进文明富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三要坚持尊重自然,把握规律。注重保护原生态、原地貌植被,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四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快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在加快解决历史欠账的同时不欠新账。五要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治理。预防、保护、监督、治理和修复有机结合,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构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六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强大合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不断创新工作理念。
记者:具体来说,河南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
  王树山:今后一个时期,河南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工作理念,不断拓宽水土保持思路。由过去的单一水土流失治理转变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预防保护并重上来。将水土保持重点从深山偏远地区转移到重要水源区、城镇周边和交通沿线上来,深山区则以封禁保护为主。由片面追求治理指标转变到着力打造精品亮点工程上来,积极创建科技示范园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由过去的单纯依赖政府投资转变到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上来,努力拓宽投资渠道。由过去的只注重保水保土,转变到与种植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相结合上来,做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举。
  二是,努力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突出宣传河南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和危害,突出宣传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意义和成效,突出宣传水土保持法的法律要义,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各级都要组织水土保持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新水土保持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级水土保持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监督执法水平。同时,要认真做好新水土保持法河南省实施办法修订工作。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新水土保持法赋予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更多的责任和权力,我们要切实担负起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下大力气保护好生态环境。要在排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出重点监督检查项目,利用媒体监督、行政督办等手段,下大力气督促生产建设单位,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防控水土流失,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投入。要结合工作实际,拟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资、承包治理“四荒”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力度,发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的合力。同时,要积极学习借鉴山西的做法,及早开展调查研究,争取以水电、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为重点,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扩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投入渠道。
  五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打造精品工程。去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2011年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提出河南要创建100条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各地要根据情况着力开展这方面工作,争取用三到五年,建成一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要继续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其他园区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通过努力,打造一批水土保持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力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要继续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市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打造一支打造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讲奉献的水土保持工作队伍。要继续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科研及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贡献率和水土流失防治水平。 
                                                

                          青山绿水映“和谐” 
                                             

                       ——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综述


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的西山上,翠柏林立,生机盎然。看着这漫山遍野的绿色,谁也不会想到,十年前的这里曾是河南山丘水土流失区域的典型代表——连片的荒山土壤裸露,沟壑遍地,群众深受水土流失之苦。
  自1999年开始,唐庄镇对太行山周边的采、碎石企业进行关停整治,实行封山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经过“坡改梯,地穿衣,山穿甲,地修唇”等一系列治理,如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一片片水保林。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途经唐庄镇7个村,报经上级部门批准,唐庄镇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富余土方,在十里沟闸沟造地,新造旱涝保收田1810亩。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与山水打交道,唐庄镇人民让荒山变成了枝繁叶茂、美不胜收的“花果山”,让荆棘丛生的山岗坡地变成了层层梯田,让杂草丛生的荒沟变成了千亩良田。
  青山绿水映和谐。唐庄镇的景象是河南省长期坚持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河南人民靠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大胆创新机制,把大片“不毛之地”改造成为一处处青山绿水胜地,大批群众脱贫致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蓄水保土”到“生态文明”——水土保持利国惠民构和谐
河南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的双重过渡地带,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大省、交通大省,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开矿、修路、建厂等活动不断频繁加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水是大地的血,土是大地的肉。土之不存,人将焉附?
  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健全了水土保持机构,恢复了省水保委员会,省水利厅增设了水保处,成立了省水保科研所,并在全省按类型区设置了7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自1982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10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省水土流失治理。按照“以蓄水保土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脱贫致富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放手发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组织千军万马,治理千沟万壑,开展了持久、大规模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治山治水运动。
  2011年中央和省委先后出台了1号文件,召开了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土保持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的总体目标。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着眼,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和生态河南建设战略目标。卢展工书记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和平原生态涵养区建设,构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努力形成完善的区域生态网络。河南水土保持工作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据统计,截至目前,河南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万平方公里,其中发展坡改梯67.58万公顷,水保林176.77万公顷,经济林42.92万公顷,种草7.58万公顷,生态修复7.55万公顷,建设淤地坝2000余座,兴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80万处,风沙区沙地改农田47.7万公顷,累计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创新机制双管齐下促发展
河南山丘区面积仅7.92万平方公里,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却达6.06万平方公里,占76.5%。河南34个贫困县中,有29个地处严重水土流失区,为此,河南省采取了有效的针对措施:
  以国家重点工程为龙头,带动全省水保工作的开展。近10年来,河南完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河南省2008—2012年建设规划》《河南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等一大批水保项目的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开展了大别山、桐柏山、太行山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黄河流域的6个重点支流综合治理项目,郑州邙山水土保持生态园项目等一大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推动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家资金投入和民间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水土流失治理资金不足、投入渠道单一的问题,促进了河南水土保持工作的蓬勃开展。”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谷来勋一语道破天机。
  坚持国家投入为主,引导民间投资。河南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开发和建管机制,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动员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河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通知》,省水利厅印发了《关于河南省拍卖“四荒”使用权的意见》,实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口管理,“四荒”治理开发逐步规范健康发展,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四荒”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中去,涌现了一大批承包荒山开发治理的公司和大户。目前河南全省已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国家企业单位、集体、个人和外商共同参与开发治理“四荒”资源的热潮。
  据统计,河南山丘区13个地(市)的52个县(市),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发治理“四荒”资源,参与户数达11.9万户,总面积达8024平方公里,已转让使用权的“四荒”治理面积4017.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民营水保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水土流失防治进度。
从“改善环境”到“助推崛起”——任重道远重在持续为民生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河南的水保工作成效显著:环境改善,农业增产,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生态示范园构建生态文明……如今,一幅幅和谐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河南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助推中原崛起的战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有坡耕地1965万亩,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增长。经过多年对坡耕地改造,如今新增水平梯田850多万亩,沟坝地118万亩,经测算每年可增产粮食近亿公斤。巩县的玉仙河小流域,植被覆盖率由34%提高到71.7%,26处已断流的枯泉复苏,其中有23处长年流水不断;革命老区新县,发扬“宁肯苦干,不肯苦熬”的老区精神,10年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64平方公里,坡耕地改梯田0.37万公顷,建成了以杉木、板栗、茶叶、油茶、银杏为主的千亩以上经济林基地90处,水保林年产值达到2.2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2%,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存款均增长10倍。
  同时,河南各地通过“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涌现出了孟州西岭生态园、洛阳市洛龙区的龙门西山、信阳平桥区的龙飞山、荥阳的邙岭等一大批水保示范园区。示范园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了治理科技含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而且由于示范园大多建设在城镇周边地区,成为人们晨练、休闲的好去处。这些示范园区提高了城镇品位,突出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支持。
  “根据《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要把河南建设成为民富省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树山说,“目前,河南省尚有2.79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还有1114万亩坡耕地需进行综合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土保持依然任重道远。”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