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中减法文章
来源:本站  时间:2018-12-28 15:03:20  

         当前广为大家热议的“互联网+”,主要还是指传统经济领域与互联网的全面“联姻”,以此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与活力。“互联网+”经济,是以信息科技发展,推动“物质文明”进步;同理,我们也可引入“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互联网时代物质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互联网+”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有效促进了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引入“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亦是期待互联网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从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方法、途径载体、内容形式创新,效果升级。 

  “互联网+”,实际上也是互联网的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升级精神文明建设。互联网可以改变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传统方式,特别是让更多的人及时参与到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互动中来。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而阅读又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截止到今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6.68亿,手机网民达到5.94亿。手机上网让阅读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样一来,“互联网”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随时随地渗透到更多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为精神文明建设扩容提质增效。“互联网+”催生巨大的“市场”,不仅促进物质文明建设转型,更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升级。 

  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落脚点,也是主体。所以说,“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并非简单的互联网和精神文明的机械叠加,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和人的有机融合。互联网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和载体。但“互联网+”并非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更不是无所不能的魔法棒。我们要针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着眼互联网的传播和教育功能做好“+”的文章,更要立足于人这一主体接受互联网传播和教育的心理特点,做好“-”的文章。 

  数字阅读有其特殊性,而且各种信息挤爆网络,网民们的阅读也是有选择性的,基本上都是快速浏览。这就要求,“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各种网上信息传播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特别是在篇幅上要减少字数,切忌长篇大论、冗长乏味。在语言运用上,要减少官话套话,多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和健康向上的网言网语。在表现形式上,要减少呆板的格式和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多些图文动态,增强吸引力。另外,网络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注重网民的互动参与,但是,也并不是什么内容、什么话题、什么言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必须坚决清除淫秽色情、凶杀暴力、低俗消极等各种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 

  “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让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那么,要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阵地作用,必须要让网络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而且随时都可以接入。试想,“两微一端”等阵地平台建设得再好,如果没有网络把这些内容及时传送到网民那里,“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过是一句空话。所以,要“提速降费”,减少网民上网成本,让人人都能上网,都上得起网,都能快速上网,提高网络这一公共技术服务的普惠能力和普及水平,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参与到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当上网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那样方便和触手可及时,“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可靠的依托。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